終於,在部落格緩步邁向第八年時,出了一本名為《光影人生》的書,這個看似簡單集結的背後,卻歷經許多艱困的波折……
五年之前,這本書就已在規劃了,當時部落格風潮正流行,一口答應了擔任出版社總編學妹的邀約,想要將發表的文章整理出一本圖文書,但我生性怠惰又好逸惡勞。學妹幾番催促叮嚀,事情仍一拖再拖,每次為了表示誠意和決心,什麼惡毒的誓都已發過了,滿滿的壓力下何嘗不想立即進行,偏偏面對一堆文章和圖片,就是不知該從何處下手。
這件事也讓我驚惶發現,掌管組織和運算的左腦可謂全殘,要無中生有一篇文那沒問題,但要我去組織架構出一本書卻不知所措。停擺中的這些年,中間也冒出幾家出版社來接洽,但都以答應學妹在先,予以婉拒,後來總算請槍手幫忙,拼湊一個很粗糙的大鋼,交付學妹後鬆了口氣,卻偏偏遇上她公司的異動,也因而被擱置一段時間。心想這一切都是報應,在部落格正風行時沒出書,如今已是臉書當家,誰還有興趣去讀那些又長又臭的文章,學妹的耐性大概也被我耗光了吧。於是,就在去年初和學妹通信時告知她,這本書乾脆就這麼算了吧,我們都被它折磨太多年了。
就在放棄出書的念頭後半年,卻突然意外收到木馬文化副總編李欣蓉來信,她說在高鐵雜誌上看見了一篇我拍攝名人的專欄,作者簡介中有寫到我痞客邦部落格的網址,於是就來看了許多文章,並想邀我來合作出一本書。在和欣蓉見面時,心裡還是覺得應該無法成案,心裡太清楚自己的問題,與其說我無法彙整文章,不如說我根本自信不夠,每一篇都是自己的陳年舊事,這些對別人有什麼意義嗎,更遑論要成為一個銷售的書籍。
或許該說,我毫無把握,它能讓給我機會的人不賠錢。但欣蓉當下一些話說服了我,她說:你的文章我都看過了,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一些對生命的啟發,我自己有一些想法,給我一些時間來整理,會把它規劃出來的。
約莫過了一個月後,她把整理好的大綱寄給我,全書以影像、愛情、人物、心靈四大段來架構,每個章節她挑出八篇文讓我篩選,希望全書能控制在六萬多字,並以兩百多頁來規劃。配圖上,若兩頁搭配一張圖,這樣全書就能有上百張的圖片,將全書圖文控制在一比一的均衡比例,這個遲來的架構,不就是我這些年一直苦尋的配方。
有了初步規劃後,內容的部份就只剩下抉擇,必須決定該挑哪些文及哪些圖片,我先挑出私下較偏愛的內容,最後再依調性不同和字數來決定,每個章節同樣都選了四篇總共十六篇文,有沉重的長文也有輕鬆的小品,我希望能兼具到理性與感性。
至於圖片,雖然每篇文在部落格上都已有配圖,但我覺得直接套用對花錢買書的朋友太不公平,他們應該要擁有更高的質量才對,於是我打散原本的配圖模式,日以繼夜的去檢視這些年來所拍的圖片,若符合文章情境的就繼續保留,其餘的都換上更具意境的圖片,為了要能和文章的契合,在編輯過程中,圖片是斟酌再斟酌。
書的設計是由謝捲子來捉刀完成,他是一位年輕且才華洋溢的設計師,堅持著每一個小細節,會描述很多設計理念來和欣蓉及我溝通,最後所選的封面是他參考英國ILFORD 黑白相紙盒,白色的外封有一張勾著黑框的黑白影像,這感覺太令我熟悉,書櫃上還擺了數十盒的ILFORD相紙。而書名《光影人生》是欣蓉的想法,這也是我部落格中一個專欄的名稱,而封面的一些描述,都是她以讀者的角度,所寫下最直接的感觸。
針對標題字,謝捲子試過許多書法字都覺得不對味,於是他親自動手寫下這四字,有些歪曲大小也不一,卻深具人味的溫度與率真,並在印刷時以燙黑來加工,要讓字體摸起來浮凸就像是真正的筆墨,封面照片也特別上油處理過,讓層次能再飽滿豐富一些,任何的細節他都是一絲不苟。
紙張的選擇,是最後讓人傷透腦筋的關卡,許多攝影師都愛用超白的雪銅紙,那能將影像色澤、反差、細節詮釋到極致,但那感覺太過亮麗不符合我的調性,就完全沒有多做考慮。心中的想要的是低晦卻帶情感的紙,謝捲子推薦價格不菲的日本采風紙,欣蓉表示這紙很有人文的質感,但印起圖片墨會沉下將吃掉很多細節,也會讓反差和彩度大幅降低,我考慮了許久,也參考許多國內外的攝影集,果然找不到任何攝影師用這紙印書,它和攝影師所急欲展現的光鮮、細節、層次完全背道而馳,但我拿相機三十年了,也深知攝影者心中的執念,就是無止盡的去追尋更高的影像解析,但我心中卻有另一個聲音,會不會拿掉這些附加的裝飾,反而更可以看見畫面裡的純粹。
這真是一步很險的棋,對我是,對出版社立場的欣蓉也是,當然對設計小捲也是。最後,我們決定突破傳統大膽冒險一試。
這個決定也讓書主角浮現,就是文字本身,泛黃的紙基有著濃厚古樸的質感,閱讀起來很容易進入故事的氛圍,而圖片那種灰翳的中間調,晦暗卻層次豐富,呈現出一種意料之外的美感,打破我多年汲汲追求的光影表象,進入一種更深邃內斂的情感,就像老人回憶起的年少,既迷濛又動人。
書的質感當然和部落格截然不同,私心上我更愛書要多一些,它有一種真實的重量與觸感,美中不足的就是少了音樂,為此我把部落格換上以前最常用的挪威弦樂,進入部落格頁面後,邊翻書邊聽起優美嗡嗡的提琴聲,那種感動是從來沒有過的。
這本書沒有任何的光環,沒有知名人士寫的序,也沒有藝文名流的推薦,掛名推薦已像是一種商業行為,我已不愛這樣的虛情,寧願讓它保留更多純淨,在讀到攝影家郭英聲傳記《寂靜》時,他的一句話說到我心坎,並會時時提醒著自己,他說:「如果有人說一句『郭英聲沾某某某的光』,只要這樣說一句,我就要去死了。」
從不敢奢望這本書能賣多好,更不曾期待能因此聲名大噪,那早已不是我生命的目的,若能在一生中真正的去影響幾個人,也就算不虛此生了。在這本書中,有自己半生的深刻經歷,有無數等待中留下的影像,有提攜我的人,有包容我的人,有我懷念的人,有我傷害過的人,還有太多默默一路陪我走到這裡的朋友,大家無私的鼓勵與鞭策,才是心中最引以為傲的光環。
這本書的誕生,是俱足很多的因緣下牽成,缺少任一項它都無法存在,心底很感念緣起的種種,當年的夭折是來自它還不夠強韌,如同風吹過後一起落到土裡的種子,那怕彼此只有相差一寸的距離,卻已是兩種不同的命運,屋簷外的被雨水陽光滋潤著,終將能成為一株大樹,而屋簷內的沒多久就會死去,曾經拚了命的想要當屋簷外那顆種子,如今才覺知那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位置,當枯死的種子成了土壤的一分子,等待因緣再起時,將幻化成另一種意想不到的生命。
謹以此文感謝:大田出版莊培園;木馬文化李欣蓉、童敏瑋、黃禮賢;東喜設計謝捲子;綠線映像阿澤、馬君君,及太多叫不出名字的朋友。
書中所收錄的文章需登錄密碼才能閱讀,如購書的朋友想比較部落格版本,可以私下以留言來詢問,冒昧之處盼敬請見諒!
(攝影‧文字/陳建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