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心中小惡魔一起,一旦動了購物的念頭,就會像著了魔似的上網,參考各種網路中的資訊,往往自認為最理性的分析,卻經常做出最差的判斷。


算一算手上擁有的相機,大大小小加一加起碼超過十台,雖然坐擁許多名器,但心中依然不踏實,可笑的是95%以上的時間,我都只用到兩台數位相機,其餘的只是靜置於防潮箱中。在專業工作上,我用canon 5DII加幾顆鏡頭,焦距只要夠用就好,我不迷信超大光圈的名鏡,對我而言,取景的思維永遠比器材更牢靠,機身鏡頭加一加,一包重量也要5公斤,賺錢的誘惑或許讓我還願意去背負這個重量,但工作之餘,我可是絕不願再碰這包東西。

平日騎車、出遊、逛街、洽公就只帶一台大傻瓜sony R1,它焦距從24-120mm已符合我大部分的需求,優異的品質更是讓人充滿信心,要不是怕客戶會鄙視,我有把握用這台相機,交出他們滿意的成品。某些客戶拍照時若沒見到大型閃燈,心中特感不安,並會質疑我的專業,為了應付這些狀況,我會特地攜帶兩盞大燈,並接上大型方罩,然後偶爾閃幾下讓他們安心,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只是我的道具,交出去的作品,全都是沒用燈拍的,但卻也獲得滿堂喝采,直稱我燈光打的自然。信任有時很矯情,人對專業的尊崇,很多是迷失在偽裝。



【1981年出品的canon New F1 至今仍是我心目中最棒的135單眼相機】


在影像全面數位化之後,我心中已沒有經典相機,現在的獨領風騷,數年之後也多半被視如敝屣,每幾年一次汰舊換新,成了一件必然的進化,心中真正的經典,多半是底片機的黃金時期,如今卻都靜靜躺在防潮箱中,固然難有機會再展鋒芒,但偶爾把玩一下,就覺得心中特別篤實,沒有它們那可是萬萬不行,他們就像幕府時期的日本武士,身上有著最後傳統的堅持,精緻傳世的工藝,雕琢每一個細節,是舊時代偉大的遺產,價值不再是實用而是擁有,也留下對那時代最後的謳歌。



【相機史上三件經典產品Leica M6(左起),Hasselblad 903swc,Rolleiflex 2.8GX。】


最近,我突然想買台小一點的隨身相機,R1的體積和重量,讓我在騎單車時吃足了苦頭。於是,開始上網四處搜尋,幾天下來辛苦的熬夜,卻讓我越看越迷惑,似乎找不到自己要的東西,首先太大太重的不可,畫素不夠的不好,太貴的又不行,焦距光圈不對的不要,外觀太差的不想……無意間,好像洞悉了廠商的陰謀,他們不是沒有技術做出好的東西,但是基於長遠商機的考量,總是刻意牛步更新,年年都有新產品推出,誘惑人們的消費,以前那種追求極致的態度,似乎早已蕩然無存,這樣的循環固然創造了生機,卻改變了人對物的價值,一旦失去追求經典的目標,只是不停的汰舊換新,結果留下成堆的過氣商品。

無論如何,必需挑一台小相機,這是無奈的妥協。曾經篤信經典的我,也已經釋懷。那些已封存的相機,更顯其當代的輝煌。



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


我的知識來源幾乎都建立在慾望,每次想買任何東西,都會竭盡所能搜尋資料,把相關產品做透徹的瞭解,從實用的角度、設計的理念、技術的領域、市場的價格、用家的評論……徹頭徹尾的去研究。某個程度來說,我對物來說是個偏執份子,偏偏自己興趣又特多,像是相機、音響、單車、重機、手錶、煙斗……經年累月下來,熱情總是來回循環,東西或許買的有限,卻留下許多無形的知識,也因此我成了朋友間最佳的購物諮詢,其間我發覺一個有趣現象,每個東西的價格對每個人認定的價值,是截然不同的,大致上可以歸類為以下三大類型。



(一) 嚮 往




這一種人是最常來電的朋友,多半以音響和相機為主,他們會不斷的研究最新機種,然後喜孜孜的來電討論,每天似乎都有重大發現,時常參與各種論壇討論,更常在二手市場閒逛,看有無便宜可撿。

但令人不解的是,雖然他們投入滿腔的熱情,卻鮮少會下手去買,他們始終在等待完美,幾年下來,我花了太多唇舌幫他們分析利弊得失,但他們卻依然停留在討論階段,就算偶爾下手去買,沒用幾個月就會將其拋售,這些東西對他們的意義在於,只是每天幫助他們脫離苦悶的精神食糧,一旦真正買入擁有,那個熱情和標的也就不復存在。東西對他們的價值,並不在於擁有或使用,而是那個無限可能的嚮往。


(二) 擁 有




我有幾個朋友,算得上是富翁,買的用的全都是最昂貴的東西,一些讓人欣羨的東西,他們用起來卻毫無知覺。有次和其中一人相約談事情,結束時正好經過錶店,我告知他這店內有一隻IWC紀念錶,非常漂亮有型,沒想到他立即說,那就進去看看吧。只見他把手錶放在腕上比劃,不停的反覆問我:「你真的覺得好看嗎?」我在一旁點頭如搗蒜,只見他立即掏出信用卡來遞給店員說,「幫我包起來吧!」

出店門那刻,我感到悵然若失,那曾是我朝思暮想的錶,連睡覺都在盤算該如何擁有,但幾十萬的價格只能在店內望梅止渴,沒想到朋友買它比我買一隻casio還乾脆。

多年來,這些朋友因為我的推薦,糊里糊塗擁有太多令人垂延的精品,都是我只能看卻碰不到的東西,但他們卻不曾因擁有而覺得欣喜。東西的價值好像不在價格,沒經歷那個努力想擁有的掙扎,似乎也看不到它們的可貴。


(三) 樂 趣




我大概算第三種人吧,就是對特定的東西有偏好,並會在有限的預算中,努力買到最有價值的東西,這類型的人多半都是用功型的人,會很仔細去研究各種東西的差異,然後去尋找最低價格來入手,讓每一分錢花到最有意義。

我是個只愛罕見逸品的人,再棒的東西只要有一堆人在用,我是絕對不考慮,像LV包、iphone手機、Toyota汽車、B&W喇叭……應該都與我絕緣,但對於一些用心的小品牌,尤其是限量品最讓我迷惑,而若尚有一堆存貨的東西我也沒興趣,只剩唯一的就忍不住想掏錢,我喜歡那個唯一的偶然,也因為自己的壞毛病,花了許多冤枉錢,卻也因此樂趣無窮。





這一型還有另一種人,是見到夢寐以求的東西出現時,就會無法不去購買,明明自己用不到,或者已經太多,但卻無法視若無睹,雖然入手的東西並不新,但買回後一定仔細的保養,那是他們最大的樂趣,儘管家中已被東西佔滿,但每樣東西都是整齊的排列,不時拿出來賞玩一下,似乎也就心滿意足了。

在此類人心中,東西的價值和緣份有關,在物品背後的知識,撐起自己的品味,也讓物變的獨一無二。



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‧


很多人喜歡在結語祝詞時,祝賀別人「心想事成」,有時我會想,哪天老天爺真的賞賜給我這個能力時,人生應是福還是禍?當我能夠不費氣力,去擁有一切東西時,少了渴望的過程,那東西的價值還在嗎?。獲得的東西越多,負擔也相對沉重,當有一天我已有了想要的一切時,慾望是否也開始枯竭,那種擔心擁有的失去,會不會也隨著心想而逐一的兌現?





擁有像是一個概念,窮盡一生的努力,終究還是只能帶走靈魂。許多擁有古物的豪門,就像是被物遴選的守護者,在經過幾世紀的漂流,不停尋找託付的下一人,對物而言,人才是他們的過客,我不羨慕買十億豪宅的人,他未必比我自在,但卻忌妒懂得知足的人,因為他比我富裕。





PS.一般自由論壇的文,多半都不回覆留言,讓來訪的朋友能暢所欲言,但此文我會選擇性回覆,並謝謝眾多朋友的留言!


(攝影‧文字/陳建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opho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5) 人氣()